黃金俱樂部

黃金俱樂部代理

我政府於民國九十三年將「運動休閒服務業」列入「產業高值化計畫」重點之一,經建會並於「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發展綱領與行動方案」中訂定運動人口於96年倍增,其後每年續增50萬人,俾形成關聯產業網路之目標,但對其相關產業之輔導措施卻付闕如,對其相關產業發展資訊亦乏瞭解。本文爰針對蓬勃發展中,且能實質促進國民運動參與行為的健身運動俱樂部其事業沿革、數量分配、會員特質、課程內容、教學情形、營運管理及人力資源發展情形進行探討,並據以歸納下列四項發展趨勢:1.三多共構—多元化設施、課程,複合式經營及連鎖服務;2.女性消費市場深富潛力;3.消費者益發重視專業服務品質;4.健身產業發展漸成公共議題,以供有司參考。

1.緒論
隨著人口的高齡化、高齡人口消費能力的增強,以及民眾對「健康」概念的改變,台灣的健康相關產業,諸如醫療、製藥、保健食品、健身中心、美容保養,乃至休閒遊憩等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與挑戰(林能白,2005)。行政院爰於民國九十三年初將運動休閒服務業列為「產業高值化計畫」四大重點產業之一,行政院經濟建設委會隨後於其所訂之「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發展綱領與行動方案」中訂定全國運動人口於民國96年倍增,其後每年續增50萬人,俾逐步形成龐大關聯服務產業網路之政策目標(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

當前政府對健康相關產業,特別是號稱「知識型服務業」的運動休閒事業之重視固然無庸置疑,但長期以來,一方面由於國人的運動習慣仍有待培養-根據調查,台灣地區十五歲以上人口曾利用休閒時間從事運動者雖有1,222.2萬人(佔十五歲以上人口之72.2%)(行政院主計處,2000),但是有規律性運動習慣的所謂「運動人口」佔人口之比率卻不到1/3(詳見表1),服務產業市場顯然尚待開發;二方面則因本土體育、運動、休閒的發展一向太過倚賴政府資源挹注(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爰此,看似商機無限的休閒健身活動是否已具備在產業市場中獨立經營、競爭的能力仍相當令人憂慮。

為期台灣地區運動休閒產業能順應政府將之納入所謂的重點產業而蓬勃發展,並一如預期般的,對運動人口的增加、全民健康的提昇有所幫助,實有必要就當前台灣地區運動休閒產業的現況、問題及其發展趨勢作進一步的瞭解,俾決策者暨政策管理人於規劃、執行及評估、考核相關產業輔導措施時能有本有據。
表1我國國民平均每週從事運動次數之統計

2.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為期資料之客觀性與公信力,所使用材料雖涵蓋新近出版的台灣地區健康產業,特別是運動休閒事業領域之相關研究論著,但主要資料率皆引據行政院主計處、經建會、體委會及教育部等公共部門的相關政策說明、調查結果及統計數據,包括「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國民所得統計」、「體育白皮書」、「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運動產業名錄」、「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大專院校科系別概況」、「我國運動休閒服務業人才供需調查及培訓策略研究」、「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等,以及國際健康及運動俱樂部協會(IHRSA)所公佈之全球休閒黃金俱樂部產業現況報告等。至其問題意識、敘述脈絡及對資料意涵的分析與銓釋,則難免受作者本身近三十年來實際從事體育、運動、休閒事業相關行政、管理、教學及研究工作經驗之牽引。
3.台灣健身運動俱樂部的發展現況

台灣地區的休閒健身黃金俱樂部濫觴於1970年代後期,首先由郭美洲女士自日本引進健美操教學課程,可謂為韻律、有氧健身中心的前身。1980年台灣第一家健身運動教室─黃金俱樂部成立,使用心肺及重量訓練器械,並引進黃金俱樂部的訓練方法及營運方式,初期加入的會員以外商為主(高俊雄,1996;楊人智,1996)。1981年佳姿韻律中心成立,開啟了台灣女性專屬運動課程的新頁,隨後(1983年)雅姿韻律世界成立(其至1993年更名為亞歷山大健康休閒俱樂部),大幅開拓台灣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市場,並將原女性專屬的韻律中心逐漸轉型為黃金俱樂部。1986年,中興百貨公司為擴大對客戶的服務,成立黃金俱樂部,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投資經營的體適能健康休閒中心由是成立。
至1990年,其他企業界,特別是資本雄厚的建商(包括宏國建設、僑泰建設等)開始加入健身運動產業之列,挹注龐大資金興建大型現代化健身中心;在此同時,外商亦開始進入台灣的健身產業市場(江界山、高俊雄、程紹同、林文郎、李復甸,2001)。隨著外商進入本土健身市場,美式大型健身中心的經營理念與策略,包括活潑動感音樂的運用、多樣性課程內容的供應,以及多元化的收費及促銷辦法等也同時被引進國內,為台灣既有的黃金俱樂部經營生態注入一股新氣象(姜慧嵐,2002)。
以下分別就此一事業在台灣發展迄今之事業沿革、數量分配、會員特質、課程內容、教學情形、營運管理及人力資源發展情形摘要簡述。
3.1事業沿革
綜觀台灣地區的黃金俱樂部事業發展可以大致歸納成三個主要轉折:1.早期的舞蹈社與韻律中心經營方式、2.多角化的經營方式、3.複合式的經營方式(曾麗娟,2004)。隨著這些不同段落的變革與推演,近年來國內的健身運動事業已展現大型連鎖經營與多元化的通路現象,再加上消費者行為地域特性與經濟環境的衝擊與影響,遂逐漸孕育出多角複合、連鎖服務之本土型健身運動事業發展態樣。茲將台灣黃金俱樂部事業沿革簡要展列如表3。
表3 台灣黃金俱樂部發展情形

3.2數量分配
根據國際健康及運動俱樂部協會(International Health, Racquet and Sports Club Association〔IHRSA〕)統計,截至2005年1月全世界共有68,355家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其中位於歐洲者最多,計有27,125家,其次為美國,共有26,830家,再次為拉丁美洲,共有8,400家,亞洲地區最少,只有6,000家(見表4),其中位於台灣地區的黃金俱樂部共有220家,僅佔全亞洲總數3.67%。在會員數量方面,迄今年(2005年)為止,台灣地區參加黃金俱樂部民眾估計為455,000人,佔台灣總人口比率為2%,無論相較於美國-黃金俱樂部的會員人數計佔全國總人口的14.1%、歐洲-健身俱樂部的會員人數計佔全歐洲人口數的5.5%,或同屬於亞洲地區國家的紐西蘭(佔9%)及澳洲(佔8%),甚至近鄰的馬來西亞(佔3%)、日本(佔2.44%)均明顯的偏低,其總產值估計為110,000,000美元,亦遜於亞洲各國(見表5)。
表4 全球健身運動俱樂部數量及會員比率

表5亞洲主要國家(地區)健身運動俱樂部統計

至於本土休閒黃金俱樂部的地域分配方面,根據行政院體委會於民國九十年所作的調查指出,國內休閒黃金俱樂部的分佈大多集中在北部(62%),其次是南部(21%),再次是中部(15%),東部地區為數不多(僅佔2%)(見圖1)。推究其原因,一則可能與北部都會區居民的資訊流通與吸收都較快,也因而較容易受歐美文化影響,富於運動傾向;二則可能因北部地區人口相對較為密集,卻苦於缺乏合適的運動場地,再加上潮濕多雨的氣候與污染的都會空氣,室內運動型式的黃金俱樂部遂成為北部都會居民運動健身的最佳選擇(林貞岑,2005)。

圖1台灣黃金俱樂部之地域分配情形
資料來源:江界山等人(2001)。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CPFS-FAC-089-002)。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3.3會員特質
在會員性別方面,台灣黃金俱樂部會員以男性居多(佔總數54.6%),女性顧客只佔45.4%,顯示本土黃金俱樂部顧客群的性別分配與其他國家大都以女性居多或男女會員人數相當的情況有所不同(IHRSA,2003a)。

在會員的年齡層分佈方面,本土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的會員以35~44歲的青壯年最多(佔總數24%),其次為45~54歲的中年族群(佔總數22%),再次為25~34歲的青年族群(19%)(見表3),此分佈情形與美國參與休閒健身運動樂部會員之年齡層分佈情況相似,皆以35~54歲人口為會員主流(IHRSA,2003b)。
至於在會員參與制度的類型方面,本土會員偏好於「個人消費」類型(佔總數48.7%),其次為家庭型會員(佔36.8%),於其他國家較為盛行的組織機構團體會員類型在本地則屬少數(只佔14.5%)。台灣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會員特質見表6。

表6台灣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會員特質

3.4課程內容

自1990年代台灣的休閒黃金俱樂部進入「成熟期」之後,在課程內容方面也隨之轉變。過去較受歡迎的溫和型運動,例如健走、氣功、太極、水中體適能等逐漸被運動強度較高的課程所取代,根據調查,近幾年來最受歡迎的前三項主力課程依序已轉變為:1.有氧運動、2.階梯有氧、3.瑜珈(江界山等人,2001)。而新近研究則發現,台灣健身運動教學有趨向多元、分化及趣味性,以及追求新奇、變化、激烈之「重口味」的趨勢,除有超過半數(53.85%)的教練將課程的學習目標加入「娛樂」元素之外,在開課內容方面,較具有主題性,常須藉助特別器械設備實施的單項運動課程,諸如:槓鈴有氧、飛輪有輪、水中有氧等,以及添加時興元素的舞蹈課程,諸如:拉丁有氧、戰鬥有氧(引進拳擊運動元素)、熱舞有氧及放克有氧等均有增加開課的趨勢(趙麗雲,2005)。

3.5教學情形
根據研究發現,本土黃金俱樂部的教學品質相當優良,學員的學習行為相當積極且善於運用時間,不但學員的實質運動參與時間(Motor Engagement Time,簡稱MET,即學員於課程中實際從事熱身運動、心肺適能訓練、肌力與肌耐力訓練及緩和運動等攸關課程終極目標-增進健康體能的活動時間之加總佔總授課時間之比率)甚高(為76.53%);且主動健身時間(Active Fitness Time,即學員從事體適能理論上認為與健身運動效益最直接攸關的活動時間之加總佔授課時間之比率)也相當高(為45.04%);同時,學員從事與教學效果無關之行為(例如管理、等待、拖延時間等)則不但發生率低(不到總授課時間的2%),即便在接受教學資訊時,也大都未停止肢體活動(邊聽邊做動作)(趙麗雲,2005)。若以學員的實質運動參與行為(MET值)能反應教學品質的觀點(Siedentop, 2003;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1; Borys, 1982)而言,國內黃金俱樂部教學品質較其他國內外體育運動教學品質實有過之並無不及。

3.6經營管理

台灣休閒健身運動事業雖然自1990年代開始即有外商介入市場,但迄目前為止黃金俱樂部的經營所有權組成方面,仍以國人投資者為主(佔88.6%);中外合資及外國人投資(各僅佔5.7%)。總投資額以5千萬元至1億元之間最多,佔33%;其次為5千萬元以下,佔23%。在經營方式上,單店型之經營型態以專業體適能中心最多,佔29%;採連鎖經營方式者則以多功能的黃金俱樂部型態較受消費者青睞,佔36%。
另外,由於多元競爭的結果,近年來台灣的黃金俱樂部已開始關注行銷管理問題,特別是在服務內容的企劃管理方面,除了提供制式化的課程教學,也開始針對會員需求提供特定服務,例如專為特定族群(如銀髮族、肥胖者、孕婦等)設計、執行專屬的套裝健身課程等,亦有進一步提供會員一對一專業運動諮詢、指導服務的趨勢。

至於在所擁有的營業執照類別方面,根據統計,在領有合法執照的業者中,持有經濟部核發之公司執照者及領有營利事業登記證者分別佔45.8%及48%;領有技藝補習班執照者有4%(見圖2)。但根據瞭解,台灣各地仍有為數眾多的黃金俱樂部迄未持有合法的營業執照。至於造成眾多業者無照營業的原因,根據業者的說法係肇因於政府窗口的分歧,以及對專業性質的不夠瞭解;另外相關法令的欠缺與莫衷一是,也讓業者無所適從。根據地方制度法,運動場所的監督輔導之責隸屬於地方縣市政府,但限於地方法制尚不健全,目前地方政府只有以「三溫暖的管理辦法」規範部分健身中心,而依法掌理全國體育運動事務的行政院體委會則並非健身運動俱樂部的主管機關(林岑貞,2005)。換言之,國內休閒運動健身俱樂部的管理迄今仍缺乏統籌單位,亦乏瞭解專業特質的管理體系,以致目前市場上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雖林立,其服務品質卻屢被消費者質疑良莠不齊,而個別俱樂部之間經營管理的理念與收費、服務、契約、安檢等實務作為更存有相當大的差異,不但經營管理不善的俱樂部會員流失率日漸升高(江界山等人,2001),同時業者與會員間發生消費爭議亦時有所聞,甚至發生無預警結束營業及公共安全事件等,影響眾多消費者權益情形,迭受消費者保護單位及大眾媒體的關注與評論(消費者文教基金會,2003;李南燕,2004;朱若蘭,2005;陳大任,2006)。

3.7人力資源

根據行政院體委會委託研究所列的分類,黃金俱樂部之人力需求可依其組織架構大致分為後勤支援系統及營業服務系統兩個,至其員工職務別可分類為:1.櫃檯接待、2.會務銷售、3.體適能教練、4.個人專業指導員、5.會員服務,及6.營運服務人員(林建元、楊忠和、周慧瑜,2004)。其中負責運動指導工作的體適能教練及個人專業指導員無可諱言乃是黃金俱樂部服務品質及事業競爭力的關鍵,自然也是此領域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觀察標的。

台灣健身運動指導人才的培訓主要藉由學校養成及民間自行培訓兩個管道。在學校教育方面,近年來在休閒運動專業人才的數量上有相當驚人幅度的成長。根據教育部統計,1999年全國大專院校中休閒運動相關科系總數僅8所,但迄2004年台灣現有154所大專院校之中設有運動休閒及體育相關科系所者已有61校、160系所(將不同學制分別累計)(見表7)(教育部統計處,2005)。若依系所名稱之不同予以分類可大致分為體育(40所)、運動管理(7所)、休閒管理(50所)、休閒保建/運動保健(10所)、休閒運動(12所)、運動休閒(6所)、運動健康與休閒(15所)及觀光休閒遊憩(20所)八類(見圖3),由上述科系分類繁複情況可以察覺此一領域之範疇與分類之不明確以及市場人才需求多樣化的特色。

在學生數方面,相關科系的學生數已頗具規模,在1998年政府開始推動週休二日制度之前,全國休閒運動科系畢業生僅40人,但迄93學年度(2004-2005年)止,台灣地區約有20,261名運動休閒及體育相關科系在校生,佔全國大專院校生(1,285,867)的1.6%,再以92學年(2003-2004年)運動休閒及體育相關科系的畢業生(人數為3,658人)核計,約佔全國大專院校當屆畢業生(共321,808人)的1.1%。倘畢業生全數投入休閒運動服務系統,平均每位專業人才的服務人口約7,667人;若依現有規模推估,未來休閒相關專業畢業生人數每年約可增加4,042人,至2010年,台灣休閒專業人力估將增至3萬人左右,屆時平均每位專業人力所服務人口數約可降至767人,相較於台灣地區其他健康相關服務業或其他國家的休閒事業專業人力培訓情形,台灣休閒專業人力尚有持續成長空間(趙麗雲,2005)。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個大專院校休閒相關科系所開設的合計近1,000門課程大抵類同,不僅缺乏特色,更未針對未來健康產業的主要目標市場設計課程,培養必要專業職能(金敏玲,2004;謝立文,2005)。質言之,未來數年內即將陸續投入台灣休閒事業的專業人力,其量、能是否符應市場需求,仍相當令人憂慮。
表72004年台灣地區運動休閒及體育相關系所學生數、畢業生數及師資數

2005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除了學校教育之外,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的專業人才大多由民營企業自行負責養成。根據近期的研究發現,真正受過正規(體育運動相關科系所畢業)訓練背景的健身運動教練在就業市場上尚不到四成(僅佔38%),遠少於由非學校體系(例如健身俱樂部、相關協會、個人師承習藝及無師自通)養成培訓者(佔62%)。
至於目前於事業市場上實際執業的健身運動教練之專業證照的持有情形,根據抽樣調查,約近八成(77%)的教練持有國內、外健身運動相關專業證照,包括我國國民體能指導員證照、運動傷害防護員證照、單項運動證照、紅十字會急救員證照、PEDI救生員證照及其他國外相關專業組織發給之證照。比較令人詫異的現象是,本土健身運動教練持有我國政府認證之國民體能指導員證照比例極低,僅佔持有證照者的20%;相較之下,持有國外體適能專業證照者,卻佔持有證照總人數的90%,遠高於國內證照的持有比例(趙麗雲,2005)。除了顯示在供給面,我國政府於健身教練專業證照授證系統的規劃、執行與推廣各方面仍有大幅加強、改進的空間之外;在需求面,應與坊間健身運動事業於聘任教練時偏重國外專業體適能證照,卻輕忽本土證照「公信力」的選才取向有關。台灣地區運動指導員相關證照種類及數量如表8;執業教練專業證照持有情形如圖4。
表8 台灣地區運動指導員相關證照種類及數量

圖4教練專業證照持有情形

資料來源:趙麗雲(2005)。休閒健身運動教學研究—健身運動教學中的學生行為描述分析(101頁),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4.台灣健身運動俱樂部的發展趨勢(代結語)
綜融前述台灣地區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的事業沿革、數量分配、會員特質、課程內容、教學情形、經營管理及人力資源等發展現況暨其問題,本研究認為台灣本土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的事業經營有下列四項不容忽視的趨勢:
4.1三多共構,整合風正風行
台灣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的發展逐漸呈現「三多共構」現象,意即多元化運動設施與課程的供應、多角複合式的經營,以及多家連鎖服務,已成普遍性的發展趨勢。
「多元化運動設施及課程」即指不同運動項目、活動內容的整合,可視為One Stop Exercise的概念,其目的在提供消費者多樣化的運動內容,使各式各樣的消費需求,無論是為保養、為復健、為減肥、為健身、為壓力管理,都能於同一間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之中得到滿足。所謂「多角複合式的經營」即整合不同界面的休閒相關服務,如美容、餐飲、SPA、塑身、社交等,整合目的為便利並使消費延展。至於「多家連鎖服務」即朝大型化、連鎖經營型態發展,其目的在增加服務的便利性,能夠更有效率的服務客戶,同時組織完整的作業模組系統,整合規劃其服務流程,以擴大市場佔有率,提昇事業競爭力,並利於國際或跨國(海峽)性的事業發展(黃建賓、劉啟帆、周世昌,2005;IHRSA, 2005)。
4.2女性消費市場深富開發潛力

正如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所預測,未來台灣的消費市場將由女人和老人主導(賴昭穎,2005),台灣地區女性的健身運動消費市場極富開發潛力。由於台灣民眾近年來對「健康」概念已經逐漸改變,由過去「不生病」是健康,演化到今天不但要讓自己「感覺」健康,還要被別人「看起來」健康;又由於台灣女性偏好在室內場地運動,同時人身安全亦是女性參與運動考慮的重要因子。因此,全天候的營業,打破了時間限制,也提供女性較安全的室內運動場所,既「賣」實質健身,又「賣」外觀健美的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對消費能力及健美意識均與日俱增的台灣女性而言,頗富吸引力。此外,若就全國健身運動俱樂部現有會員的性別分佈觀之,台灣健身運動俱樂部女性消費者的增加潛力亦值得正視。
4.3消費者益發重視專業服務品質
一方面由於目前市場上的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的確存在服務品質及經營管理良莠不齊的情形;二方面也由於近年來台灣民眾消費意識的抬頭以及對健康相關資訊的更加瞭解,未來本土消費者對健康相關產業的專業要求勢必愈來愈高,而個別俱樂部與消費者之間攸關本身權益的爭執及會員流動問題也必然益發嚴苛。根據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統計,自2001年至2002年期間,休閒健身俱樂部消費爭執申訴案例高達167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2003),而2006年初亞力山大敦南健身俱樂部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之後,更引發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官主張亞力山大所有分店的消費者都有權要求中止契約並按比例退費的爭議(黃筱珮、王超群,2006);至於近年來會員的「流失率」於多數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中也高達20%~50%(江界山等人,2001)。可知,本土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業者在擴展營業同時,也有必要提高專業服務品質並更加重視消費者的安全與權益;同時,國內健身運動事業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無論在學校或在民間企業、社團也勢必要加速改善課程規劃、師資素質以及加強推動專業認證工作。
4.4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產業發展漸成公共議題
研究發現,台灣地區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教學的品質,較之其他國家、場域的健身運動教學品質暨其於提昇學員健康體能方面的績效,均有過之而無不及(趙麗雲,2005);另依據IHRSA的統計,全球現有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68,335個,亞洲約有6,000個,而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總計只有220個,佔全亞洲總數之比率不到4%,數量明顯偏低;再以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的會員人數觀之,台灣參與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的會員人數,佔總人口數的比例不到2%(計455,000人),較之歐洲地區參與休閒健身運動俱樂部會員人數佔其人口總數比例的5.5%,或較之美國比例的14.1%亦均有寬廣的成長空間;復鑑於歐美先進國家政府早已著手推動會費補助或稅賦減免等優惠措施,積極輔導民間健身運動俱樂部事業的發展,俾有效改善人民健康體質、節約社會醫療成本(黃建賓、劉啟帆、周世昌,2005),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研究遂認為:本土休閒健身運動事業的發展對於人口急速老化且健康素質弱化,以及全民健康醫療保險財務嚴重惡化的台灣社會而言,將逐漸被視為攸關全民福祉之「公共議題」而非僅止於企業經營之「私領域」問題予以討論,並將會讓政府不得不予以積極輔導、協助推展。

黃金俱樂部 黃金俱樂部代理